"这是我这周抽到的第四张枕头券。"谈及自己的网上抽奖“百发百中”记录,沈女士有些哭笑不得。因为工作的原因,沈女士经常要到某网络平台填写问卷,最后一次“抽奖”是她最期待的环节。
她对记者说,所谓的网络抽奖其实就是在弹窗界面下的一种虚拟转盘,其中不乏“现金红包”“话费包”等实惠的小奖品,但最终指针都会与这些奖品“擦肩而过”,落到商品优惠券、保险额度等“特奖”上。
这类网络抽奖的结果大部分都是事先设定的。有关技术人员透露,网络抽奖软件开发一般都留有“后门”,平台方可随时通过第三方软件随意设置奖品内容和中奖概率。
业界人士指出,所谓网络抽奖的实质不过是变相销售销售,是一种诱使消费者为特定商品埋单的行为。假如消费者没有识别能力,就很容易被欺骗。
九月份,家住北京的小闫通过微信小程序抽到了一张2000元的代金券,加上在链接中提供的“特价折扣”,只需再掏500元就可以买到一个近3000元的智能扫地机器人。但他没有想到的是,“与产品配套的app早已下架,所有的功能都无法控制,使用起来就像‘弱智’。”小闫告诉记者,这款扫地机器人的制造厂在几年前就已经倒闭了,经销商们只是以低价竞拍的尾货。
据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陈忠云介绍,“抽奖消费”通常涉及金额不大的商品,但事后维权周期较长。有些消费者往往会选择忍气吞声,不再追查或者难以追查到商家的责任。
对在网络平台上大名鼎鼎的抽奖活动,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,进一步规范。陈忠云认为,除了鼓励消费者维权外,还应该尽快填补监管的空白。当前对网络抽奖及相关消费的监管还存在盲区,相关部门应尽快建立网络抽奖的审核机制,同时与市场监管部门对接,确保抽奖的公平性和公平性。